我的知識加工廠 —— 拒絕搬運#
本文參與**數字文具盒徵文活動**
背景#
自高中起,就有將自己的錯題整理到雲端的想法,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查看,便於複習。但是限制於當時的環境,不能方便使用數字工具,此想法便不了了之。不過「筆記數字化」的念頭自此萌芽。
上了大學以後,接觸到了 OneNote。將有價值的「文章」、上課的筆記、ppt「搬運」到 OneNote 上,像一隻勤勞的小倉鼠,不斷囤積「知識」。看著軟件日漸增長的「佔用大小」,充滿了成就感。但是工作之後,慢慢發現積累的這些「知識」無法應用到生產實踐當中,很多筆記可能自「搬運」進 OneNote 之後便再也沒有打開過。
偶然的一次機會,聽到了 flomo 創始人 - 少楠老師關於「知識管理」的講座,其中提到我再熟悉不過的一句話:
搬運是一種浪費。
作為一位工業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搬運浪費」作為「八大浪費」之一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工作的切入點。但是我之前只將其應用於工作的生產過程,卻忽略了自己的「知識加工」過程。我突然意識到,在我原本的知識管理流程中,「搬運」佔據了很大一部分,而忽略了這是極大的浪費。這種搬運不產生任何附加值,也不會加深知識在自己大腦中的印象,也就不可能在以後需要的時候輕易調用。除了浪費時間和精力,順便滿足了自己內心小小的成就感和虛榮心之外,幾乎沒有益處。因為從生產的角度講,「搬運」的知識只是從工廠門口搬運到了加工車間,堆放在角落裡,幾乎不可能搬上生產設備,更不可能成為有價值的「產品」。
在少楠老師的推薦下,我開始接觸 《卡片筆記寫作法》 一書,嘗試使用雙鏈筆記工具重新打造我的「知識加工廠」。
我的知識加工廠#
產品的生產製造基本包括 —— 原料的輸入、在制品的加工、產品的輸出三個過程。知識也是如此,包括輸入、加工和輸出。結合《卡片筆記寫作法》中提到的閃念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在眾多的「數字文具」中,選擇了 TheBrain、flomo、Logseq 和思源作為我的「知識加工廠」。
我的知識加工廠基本架構和加工流程如下圖所示:
車間主任#
TheBrain#
為什麼將 TheBrain 稱之為車間主任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下 TheBrain 這款軟件。以下是官網的一段介紹。
-
TheBrain 是一款與眾不同的思維導圖軟件,其所有信息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節點進行聯繫,最終形成一個雜而不亂的網狀結構。與傳統的樹形思維導圖相較而言,TheBrain 更有助於整合零散的資源,激發創意和鍛鍊思維。
我認為稱它是「思維導圖」似乎是不夠的,其更代表了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傳統的思維導圖更多是父子層級關係,一個「父親」擁有多個「兒子」,但是隨著子項的延伸,不同父項的子項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遠。TheBrain 可以實現多個「父親」、多個「兒子」和多個「朋友」的鏈接,意味著即使是相隔很遠的兩個節點之間可以產生關聯。如圖 1 所示,這幅圖就是利用 TheBrain 繪製。我們可以發現圖中沒有很明確的父節點和子節點,一些節點既可以是父節點,也可以是子節點,同時同一個父節點下的子節點也可以建立聯繫。例如「Logseq」既是「加工車間」的子節點,也是「輸入」和「輸出」的父節點,同時「Logseq」也可以是「輸入」和「輸出」的子節點。其次,「Logseq」還可以和「flomo」和「思源」兩個節點之間構建聯繫。如此一來,我的「知識加工廠」基本架構和加工流程就很明晰了。
TheBrain 首先幫助我構建了「知識加工廠」的框架,當然它的作用不止於此。TheBrain 很符合我們大腦的思考方式,充滿了跳躍性。尤其像「搬運是一種浪費」這一知識點,在傳統的思維導圖裡,或者說在我傳統的思維模式下,其在我的知識體系中的位置,如圖 2 所示。
但是少楠老師的講座觸動了我,「搬運是一種浪費」這一知識點不僅僅適用於傳統的生產行業,它可以和知識的生產加工產生關聯。這種思維的跳躍,知識的遷移,是我從未體驗過的。而傳統的思維導圖工具也很難直觀的展現這種關係,TheBrain 解決了這一痛點。如圖 3 所示,「搬運浪費」和「知識加工」產生了關聯。
TheBrain 傳遞的理念和《卡片筆記寫作法》不謀而合,傳統的思維導圖更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而「TheBrain」和「卡片筆記」提供了「自下而上」、「自然生長」的思維模式。學科可以交叉,知識之間更是如此。
回到剛開始的問題,為什麼 TheBrain 是一位車間主任呢?在傳統的生產行業,車間主任的任務就是根據輸入的原料、產品的需求和車間的產能,對整個生產過程進行把控,包括原料的分配和搬運,生產工藝和流程、制定合理的生產計劃等。於我而言,TheBrain 在我的「知識加工廠」中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其很直觀的展示了不同「信息」、「知識」之間的關係,這也是其他雙鏈筆記工具很難做到的一點。它可以幫助我宏觀把控整個知識體系構建的進度,將不同的信息分配給合適的「加工車間」處理,也可以幫助我確定「加工車間」裡信息加工方式和雙鏈關係的構建。當然類思維導圖的模式也決定 TheBrain 不適用於知識的深加工,也意味著其只適合擔任「車間主任」一職,很難作為「加工車間」輸出有深度的知識產品。例如「搬運浪費」這一知識點,TheBrain 中展示其關係網絡之後,其在「工業工程」和「知識加工」領域的具體用法將由「加工車間」來進入深入處理,最終輸出完整的文檔作為最終產品。
加工車間#
結合個人所關注的領域和近期所進行的項目,前期利用 TheBrain 構建一個初步的知識體系,接下來就可以在「加工車間」深入處理知識了。
下面介紹下我的三大「加工車間」。
flomo#
各位少數派的讀者應該很熟悉這款工具了,這也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款具有雙向鏈接功能的筆記軟件。
flomo 作為一款輕量化的筆記工具,沒有很強的排版能力,沒有簡雙鏈,因此它的功能特性也決定其適合處理閃念筆記。
何為閃念筆記?就像它的名字一樣,閃念就是我們大腦裡一閃而過的想法。不管是我們閱讀公眾號文章時發出的感嘆,還是刷抖音視頻時捕捉到的知識,亦或是發呆時的靈光乍現,都是閃念筆記。我們的手邊可能沒有紙和筆,但是可以很輕鬆的打開手機上的 flomo,甚至微信的 flomo 公眾號,將這些乍現的靈光記錄下來。
我想很多人也有摘抄金句的習慣,flomo 也很適合收藏這些內容。我之前也是如此,將看到的自認為有價值的句子複製粘貼的手機的備忘錄,但是這種搬運不會給我帶來任何價值,因為沒有經過加工的信息永遠無法變成知識。所以輸入 flomo 的內容盡可能用自己的話書寫,或者和其他已有的知識之間產生聯繫。
我是如何使用 flomo 的呢?flomo 提供了標籤和批註連接功能,這幫助我建立不同知識卡片之間的聯繫。標籤功能我借鑒了 I.A.R.P 原則,結合自己的實際,設計了圖 4 的標籤系統。標籤幫助我聚合同類型的知識內容,批註幫助我搭建任意兩個知識之間的橋樑。
例如「搬運是一種浪費」這一知識點,在標籤系統裡既可以屬於「項目 / 知識管理」,又可以屬於「領域 / IE」(IE 是工業工程的英文縮寫)。同時通過批註功能,該知識點與兩個標籤下的其他知識點構建了關聯。
那麼如何使我們更好的回憶之前記錄的 memo 呢?flomo 設計了每日回顧功能。
- 方法 1:通過桌面小組件進行回顧(每天最多 24 次)
- 方法 2:通過 App 的推送消息,在通知中心回顧過往內容(每天最多 24 次,iOS 暫不支持)
- 方法 3:通過微信服務號,每日推送消息進行回顧(每天最多 3 次)
這些回顧,讓我更好的發掘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也能發現一些已經失去價值的信息,將之捨弃降低信息噪音。
flomo 提供了簡易的分享功能,我們可以將簡短的話語發布到朋友圈、微博和其他想要輸出的地方。同時 flomo 的特性也決定其不適合更深層次和更多內容的知識加工,那麼如何更好的利用記錄的這些知識呢?我用 Logsseq 承擔 flomo 知識的深加工。
Logseq#
如圖 6 所示,flomo 和 Logseq 可以通過插件 ——flomo sync 進行數據的單向傳輸。一共有三種同步模式可以選擇 —— 標籤模式、日記模式、單頁模式。也可以選擇同步的範圍和格式,很方便。
Logseq 是一款強大的雙聯筆記工具,將 flomo 的內容同步之後,可以更好的利用雙鏈功能進行知識加工。flomo 中存儲的閃念筆記,在 Logseq 裡匯聚起來,進一步加工成文獻筆記。例如「搬運是一種浪費」,在 Logseq 裡將 flomo 中記錄在各處的知識利用雙鏈、塊引用、塊嵌入等功能聚合,即可形成較為完整的文章。所以,知識也不能簡單地從 flomo 搬運到 Logseq。
不過 Logseq 作為一款大綱型雙鏈工具,其缺點也是明顯的,不利於輸出長文,總是習慣寫幾句就回車。很難構建一篇具有語義邏輯的文章,也不適合公開分享,讀者的閱讀體驗不佳。對此我們就需要另一個「加工車間」—— 思源來處理了。
思源#
思源 這款筆記工具在少數派中出現的次數可能不多,它是一款融合大綱型和文檔型的本地雙鏈筆記工具,官網中的介紹如下:
思源筆記是一款本地優先的個人知識管理系統,支持完全離線使用,同時也支持端到端加密同步。融合塊、大綱和雙向鏈接,構建你永恆的數字花園。
其具有以下特性:
- 塊式編輯 —— 類似於 Notion 的編輯模式。
- 隱私安全 —— 數據完全存儲於本地,並且同步支持端到端加密,不用擔心雲端隱私洩露和丟失風險。
- 雙鏈塊引 —— 所有內容都基於塊式編輯,可以很方便引用、鏈接。
- 列表大綱 —— 支持大綱編輯,層次清晰。
當然思源可以很方便的導入 markdown 格式的文件,意味著 Logseq 的數據可以輕鬆遷移到思源當中。
在思源當中,我也使用了 I.P.R.A 原則組織筆記,只不過用到的不再是標籤,而是雙鏈。思源提供了文檔樹的功能,但是 I.P.R.A 原則下的筆記需要流動,知識才能適應自身不斷變化的需要。故參考了 MOC 的組織方式,盡可能將傳統目錄的「自上而下」方式和卡片筆記的「自下而上」結合起來,同時也借鑒了 Daily Note 的筆記方式,組成了了「思源」車間的加工設備、流程。
文檔樹中,我設置了 4 個目錄,分別是:
- MOC—— 圖 10 所示,MOC 中利用 P.A.R.A 原則,構建了項目、領域、資源、歸檔四個模塊,和 flomo 中的標籤系統遙相呼應。雙鏈也可以省去筆記在文檔樹中移動的麻煩,更加靈活、高效。最下方是 1 款插件,可以很方便的跳轉到對應日期的 Daily Note,和日記結合很方便。
- 日記 —— 通過 Daily Note 的方式組織筆記,加工知識,減少了輸入壓力,也可方便利用雙鏈鏈接思源中的其他筆記。本文就是在日記中所寫,也降低了直接輸出長文的壓力。
- Inbox—— 思源也提供了微信和瀏覽器的剪藏功能,這些需要稍後處理的文章會暫時存在這個目錄下。
- Main—— 主目錄下存儲了除 Daily Note 外其他所有的筆記內容,這裡的內容都是經過前期處理的具有輸出價值的深度知識產品。
如何避免 Inbox 的文章成為數字垃圾呢?我應用了 漸進式總結 這一方法,將獲得的信息處理加工,構建五層筆記系統,層層推進,完美解決了「如何避免搬運浪費」這一問題。這個原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銷售思維,向未來的自己兜售現在的知識。
- 第一層:原文,即總結的基礎,可以是任何自己舒服的方式,我喜歡剪藏原文。
- 第二層:第一輪的信息壓縮。在閱讀後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關鍵的地方加粗。
- 第三層:在第二層的基礎上,複習加粗部分,找出更加關鍵的精髓,並且高亮顯示。
- 第四層:用自己的話總結,對於最最最重要的部分,用自己的話重新組織語言。
- 第五層:對於那些現在就對自己有用的部分,就在一到四的基礎上,加上其他的想法,進行輸出,可以是文字,可以是視頻,可以是一切可以展示的途徑。
漸進式總結,就是增援未來的自己。我想看過《三體》的朋友對這個詞一定不陌生,這也是同一理念在不同領域應用的很好典範,加強了我對知識之間遷移、交叉、聯繫的認知。
自此我的「知識加工廠」形成了從輸入到加工再到輸出的全流程運行模式,也很好地避免了「搬運浪費」。
總結#
這是我第一次寫作並且發表在網絡上,感謝《卡片筆記寫作法》教會我的方式,降低了我書寫的壓力,也提高了我寫作的自信心。同時我認為軟件的使用是基於底層思維模式,如果我還是以前的學習方式,雙鏈筆記工具也無法發揮其最大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近期接觸到這些數字文具之後摸索出來的工作流程和心得,寫的很淺,希望能和各位交流,也希望得到各位的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