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急性子

有些急性子

有些急性子
jike

我对读书的一点新知

  读书,此处不是泛指学习这件事,只是谈谈读书这件事,且只谈非虚构类文学。算一算读书这件事应该也有二十多年了吧,但是读书的技法和实效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每次读完一本书,回想一下似乎又没读过。刚翻到去年写的一篇读书纪录,但是书里面的内容是一丁点也记不起来了

  如何阅读,语文课和英语课上讲的最多了。但是面对的都是课文、文章,基本每一篇都讲究个细读慢读。但是读书这件事往往讲究个 “三分钟热度”,过了一周,手头的书就很难再次拿起来了。经典的文学著作,除了小说都比较枯燥。记得耐着性子读了两遍《钢铁是咋样炼成的》,自此保尔・柯察成了作文中的常客;那些世界经典名著的大部头就根本不敢打开,都不敢买。多嘴问一下大家的书架上有多少本未拆封的经典名著呢?

  看完阳志平老师的《聪明的阅读者》一书,参加完共读营。发现了之前读书时存在的很多问题。

  读书前首先是选书。书籍的质量关注过,但是挑选的标准有待商榷。例如我之前会找一些畅销书或者新出的风口的书籍或者各大排行榜前面的书籍。并不是说这类书籍不好,只是这里面夹杂着过多的商业属性,书籍真正的价值反倒不是重点了。回看自己过去看的书,不能说都是价值不高的,倒也比例不低。阳老师在书中提到构建一个最小书单里的选书标准:该领域当代最伟大智者的书、对该领域系统盘点的书、该领域源头的书。照着这个标准,再去看看自己读的书都是几手信息。

  再者,书到手,尤其是精心挑选的「书」到手。恨不得当成宝贝,希望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完,生怕漏掉一丁点信息,方能对得起这精挑细选、对得起这点书钱。但是就像上面说的,读书就是靠这 「三分钟热度」,热度一过,再贵、再精致的书都可能同打入冷宫的妃子般不入眼帘。就有书在我的枕边呆了几个月未曾打开过,不知旁人如何。阳老师在《聪明的阅读者》一书中提到了 「抽样阅读」 这一方法,真的是深得我心,是为此番情形专门打造的利器。抽样在统计学中应用广泛,一本书中抽出部分章节读读也能窥探全貌。拿起一本书,先看看目录和序言,找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读;或者简单粗暴的将书分层抽样,抽对应的章节出来读。不必将读书这件事搞得过于庄重,也不必担心错过重点,就如同我这篇文章到处灌水一般,书里面的水分也要挤挤嘛。读着读着感兴趣了,或者读到不懂的,再去看看前置的章节,阅读的效率那自然是不一样的。而且从头到尾读着读着读不下去,才最有可能错过真正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之后,找寻书中的故事梗概、论点论据自然是大家长久以来阅读重点训练的部分。不多讲不多说了。

  最后聊聊做读书笔记的方式吧。卡片笔记 —— 是众多作家、学者使用的笔记方式,如纳博科夫、卢曼、鲁迅、钱钟书等。我第一次知道这种笔记方式是《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这本书记载了卢曼—— 德国当代重要的社会学家,利用卡片笔记,一年读完博士学位获得教职,一生出版 58 本著作和数百篇论文。当时觉得这简直是「内容生产力」的革命啊。我也要学起来用起来。卡片笔记让我开始喜欢上了写作。作为一个从理工科毕业的人,从小到大语文都是噩梦,从未想过从小学毕业以后还要写文章。但是卡片笔记改变了我的认知,卡片极大的降低了输出的心理负荷,写作可以如此「随意」。阳老师在书中将卡片分为九种,相较于《卡片笔记写作法》中的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更容易在读书的过程中应用,也更容易组织和整理。卡片笔记于我而言真的是「内容生产力」的革命,水字数从未如此简单过,哈哈。


  回想过去,图书馆和书店呆的时间也不长。为何突然喜欢读书?装?不尽然。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困境,没有人能指路。只能在书里默默寻找答案。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如同历史是周而复始一般。今日发生的一切,前人自然遇到过。迷茫的时候,书是最好的慰藉。

  很推荐阳志平老师的《聪明的阅读者》一书,不是广告,不是广告,不是广告。

  ‍

加载中...
此文章数据所有权由区块链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保障仅归创作者所有。